课件编号19069158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0次 大小:1681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学年,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
  • cover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探索,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认识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重点难点】 1.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方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2、原因:托古改制更具合理性,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借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反映当时守旧势力仍然强大,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3、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外衣或打着孔子的旗号否定君主专制)。 4、序幕--公车上书 (1)概况: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2)结果:未送达御前,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5、发展: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6、高潮: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 (2)内容和影响———除旧布新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7、结果:戊戌政变(戊戌维新运动失败)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2)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3)康梁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8、失败原因: (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 ③维新派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急于求成,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知识点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引发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 (2)影响: (1)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认清清政府的本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知识点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东南互保” 表现:①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 ②体现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签约:《辛丑条约》 ①概况: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 ②内容: 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界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驻军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