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78519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表格版)(3份打包)

日期:2024-05-1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609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塑造,地表,形态,力量,教学设计,表格
    课题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以庐山为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提升地理学科综合思维水平。 2 .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 识自然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6min 课前任务 展示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任务:依据教材 P18 中的文字描述,尝试绘制一幅庐山的简图,要 求能体现其形态特征。 展示:学生作品范例,并利用 Google earth 软件展示庐山三维遥感影像, 观察庐山五老峰的高度和坡度特点。 2min 温故知新 提问:如此险峻的庐山是如何形成的呢? 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对比观察,推测其成因。 2min 学生活动 (一) 任务 1:结合以下资料,推测庐山为何多险峻陡崖? 1. 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 300 米左右,但古红土在山上分布的 高度为 800~1200 米。 2.庐山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 得出结论:庐山是断裂抬升而成的,因此四周多悬崖峭壁。 2min 任务 2:观看“模拟水平岩层被挤压变形过程” 的实验 得出结论:当挤压力足够强大,并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岩层就 会发生破裂。 2min 任务 3:结合庐山山麓多温泉分布的现象,解释塑造该地区地貌的能量 来源。 回答:庐山是内力作用下,地壳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 2min 验证推理 利用庐山博物馆中关于庐山地质演变历史的介绍,验证推测结果。 2min 概念梳理 【新概念 1】: 以上现象中,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自地球的内部,我 们将之称之为“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 一过程称之为岩浆活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称之为地壳运动(也叫构造 运动)。 【新概念 2】: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 变,这一过程称之为变质作用。 小结: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 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 4min 学生活动 (二) 利用简易材料,自主设计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形式的地壳运动会对地表 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表格,进行总结归纳。 1min 课堂总结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 庐山的四周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 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地势起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 的奇 特地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牯岭镇所处的平坦开阔地又是如何形成 的。课题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字材料的解读,推测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通过梳理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重点:岩石的分类、成因及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情境 引入 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赞美了庐山的险峻,庐山以雄、 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之美誉。庐山是世界地质公园, 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当每一位游客在位于牯岭镇芦林湖畔的庐山博物馆参观当中,都会看到这 么一段关于庐山地质演变历史的介绍。 “庐山的岩石大多是由细颗粒石子组成,像是海里的沙子胶结成的石块。 这就是砂岩,形成于 8 亿年前的海洋环境,那时的庐山地区是浅海,海沙经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