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88456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53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
  • cover
初中语文九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儒林外史》是九年级下册三单元后面的名著导读。“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是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讽刺的意味,这部小说的题材比较深奥,学生去阅读和理解这部小说,深入思考其中的思想和内涵。初三结束后,学生们将正式结束义务教育,开始迈向更广阔的人生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面临各种考试和挑战,如中考、高考、考研、考公等等。阅读《儒林外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考试的意义和价值,不再做下一个范进式的人物。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儒林外史》建立了一个明确的价值体系,即实学、道德、人性和济世实践,这个价值体系的特点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它以丰富犀利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独树一帜。《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被广泛认可和借鉴,它通过塑造形象、描绘细节和对比手法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对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文学、思想、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经典作品。对于学生研究和反思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书内容特点,学会用适当的方法阅读。 2. 梳理三到杭州的情节,抓住人物的变化,理解匡超人形象。 3. 欣赏对比、夸张的的手法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变化,理解匡超人形象。 教学难点:欣赏对比、夸张的的手法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 一、作者名片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二、作品介绍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设问:1、作者在小说《儒林外史》中着意刻画的是什么?想要表现什么?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2、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塑造一些正面的人物? 作品一方面真实的揭露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