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91618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257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 cover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品味文章的内容和深意,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审美鉴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内外阅读结合对比,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4.文化传承: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的热爱,进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 2.引导课外阅读相关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法、合作交流法。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四篇课文,都具有“民俗文化”元素,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 《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月夜行船、船上看戏、深夜归航等情节的叙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事件叙述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细腻鲜活。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作意象明亮、瑰丽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培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给人带来的感受,通过写陕北高原、高原腰鼓和打腰鼓的人,展示了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其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尤其值得学习。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社戏》3课时 《回延安》2课时 《安塞腰鼓》2课时 《灯笼》1课时 1 社 戏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归省、潺潺、皎洁、踊跃”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脉络,多角度概括小说情节并掌握概括方法,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审美鉴赏:能联系语境品味精彩细腻的描写中所表达的特殊情感。 4.文化传承: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1.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品读法、归纳法、合作交流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串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成人后,回忆这段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有一种永生难忘的体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去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钳(qián) 撮(cuō) 偏僻(pì)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嘱咐(zhǔ) 踊跃(yǒng) 屹立(yì) 好歹(dǎi) 欺侮(wǔ) 宽慰(wèi) (2)词义 【归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