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94591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老山界》教案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812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核心,素养,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
  • cover
6 老山界 1.语言运用:积累生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思维发展:通过品读分析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红军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3.审美鉴赏:赏析精彩片段,体会重要语句含义,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克服的困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文化传承: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3.品味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1.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 2.学习红军英雄们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来给我们讲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曾任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知识链接 老山界,又名黑山岭,位于湘桂边境的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境内。毛主席《七律·长征》诗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老山界就处于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北麓,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誉。1934年12月初,红一方面军翻越老山界,这是当年红军血战湘江后,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大山。 (3)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围剿”军逼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围剿”已无可能,决定开始长征。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红军方面决定放弃到湘西,而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惊惶(huánɡ)  欺侮(wǔ)  呜咽(yè)   澎湃(pài)  骨碌(ɡū lu) 蜷曲(quán) 峭壁(qiào) 点缀(zhuì) 咀嚼(jué) 攀谈(pān) 督促(dū) 灌输(ɡuàn shū) 苛捐杂税(kē) 酣然入梦(hān) 不可捉摸(zhuō) (2)词义 【满望】十分希望。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本文以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 点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展开叙述的。 2.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点拨: 时间 地点 活动 下午 山沟 沿山沟向上走 傍晚 瑶民家 攀谈、吃粥、贴标语 天黑 山脚 爬山 夜里 山腰 露宿 半夜 山腰 冻醒观景 黎明以后 山路上 爬山、写标语、帮助伤员 下午 山顶、下山路上 看景致、煮粥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和地点的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所以提醒学生要边读边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文字,概括其时其地发生的事情。 3.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线索及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 点拨:线索:红军翻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