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98947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779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核心,素养,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 cover
23* 马 说 1.语言运用: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思维发展: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审美鉴赏: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诵读品味法、自主学习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如项羽坐骑———乌骓(zhuī)马,刘备坐骑———的卢马,曹操坐骑———绝影马。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垂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它们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记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链接 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马说》这篇文章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生难字词 (1)字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食马者(sì) 粟(sù) 邪(yé) 外见(xiàn) (2)词义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犹,尚且。 【策之】用马鞭赶它。 【临】面对。 (3)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③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4)一词多义 ①能 ②食 ③策 ④以 (5)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或许) ③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跟“非”相对)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点拨: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文中哪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的观点) 3.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点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深层探究 把握主旨 (一)品读“千里马” 千里马在没有遇见伯乐的情况下,遭受了哪些不幸?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品析。 点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品析:从“祗辱于”“骈死于”等词可知千里马受屈辱而死。“也”是语气词,透露出了对伯乐不常有的叹惋,对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惋惜、悲愤。 ②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品析: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但是吃不饱,力气不够用,所以就不能日行千里。反过来推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因为“力不足”,而“力不足”则是因为“吃不饱”。吃不饱,不仅仅是一种压抑,更是摧残。千里马的内心是痛苦的。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