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11434

2.7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 中图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4张PPT)

日期:2024-05-0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61910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9,34张,一册,必修,植被,教版
  • cover
(课件网) 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荒漠变森林的绿色奇迹 PART 01 课前实践活动 实践内容和步骤 内容:塞罕坝林场 方法:资料搜集法,归纳整理法 步骤:1.全班同学分3组(课代表和班长按座位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平台搜集关于塞罕坝林场的“前世今生”,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均可。 2.每个小组根据老师安排的项目内容,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尽可能根据整理的资料设计问题(若不会则寻求老师的帮助),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安排如下: 组别 整理内容 对应学习项目 问题探讨小组 小组A 塞罕坝位置,建林场前的历史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小组B/C 小组B 塞罕坝人如何建设的林场 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 小组A/C 小组C 林场产生的效益及未来发展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小组A/B 3.老师对各小组整理的资料和设问进行评价和修正。 PART 02 课堂教学 观看视频: 塞罕坝林场简介 思考: 1.为什么要建塞罕坝林场? 2.塞罕坝人是如何建林场的?克服了哪些困难? 3.塞罕坝林场具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及与周边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用区域的观点进行地理分析与评价,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2.人地协调观:认识到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3.综合思维:能够认识植被的环境适应性特征,体会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同时能够综合分析塞罕坝人工林对当地及其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5.精神内涵: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深刻理解塞罕坝精神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丰富思想内涵和提高精神境界。 学习方法 项目式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确定主题 塞罕坝林场 设置项目任务 项目一(组A):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项目二(组B):荒漠变森林,筑绿色奇迹 项目三(组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任务分解 根据项目资料进行设问探讨,深刻理解每项任务后面的内涵 内涵体现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课项目式学习思路 项目一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小组A资料展示 项目一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材料:塞罕坝林场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塞罕坝区域自然环境过渡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提示:可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 问题探究 地形由平原向高原过渡;气候由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干湿区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河流由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植被由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过渡。 上一页 下一页 .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如右图所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年均降水量438mm,年均蒸发量1230mm,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 项目二 项目三 材料:塞罕坝建林场前的历史(1)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水草丰沛的皇家猎苑,属“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清末实行开围募民、垦荒伐木,加之连年战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已经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林草植被稀少。 2.简述塞罕坝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 上一页 下一页 【参考答案】 小组A资料展示 项目一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项目二 项目三 小组A资料展示 项目一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参考答案】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连年战争造成植被破坏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