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14452

3.《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知识梳理与专项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0次 大小:6021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梳理,解析,训练,专项,知识,文言文
  • cover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重点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_____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入”字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4.选文和【链接材料】在写景时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天台山者,山水清深,灵奇栖止之所也。其径路迥殊,卉草亦别,霜霰①异色,风霜态歧。山最幽者为琼台。金碧之影见层宵之中,云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篮,圆叶疑扇;林翼接翠,和声同琴。樵踪蛇纡②,升降数十。岩果润肺,作朝霞之红;灵泉清心,漾夕涧之绿。双阙峙其前,绝壑振其表。霜同剥藓,偶印来踪。云与昔贤,难停去影。 (节选自洪亮吉《游天台山记》,有删改) 注:①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②纡(yū):屈,曲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2)念无与为乐者 (3)欣然起行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本文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巨擘_____(填人名)。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 10.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境遇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11.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 B.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感慨 C.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 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12.你是怎样看待文中作者的心态和做法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