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20242

【核心素养】第13课 唐诗五首 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9329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13课,唐诗,五首,统编
  • cover
13 唐诗五首 1.语言运用: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2.思维发展: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审美鉴赏: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4.文化传承: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探究诗歌主旨,体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 诵读法、探究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如同一颗颗闪光的明珠,闪耀在两千年的历史长空之中。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走近唐诗,走近历史,走近情怀。(板书课题) 二、了解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三、学习《野望》 (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2.学生自由朗读,抽一名学生朗读。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二)译读,感律诗内容之美 请结合注释,译读《野望》全诗。 点拨: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三)赏读,感律诗情感之美 1.诗歌《野望》标题的意义是什么? 点拨:“野望”即眺望原野。 2.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幅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点拨: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生活。举目四望,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一片秋色正浓。在这片背景下,牧人驱赶着牛群,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一幅田园悠闲的风光。 4.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点拨: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点拨: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6.那么王绩为何会有如此心境呢? 展示王绩的生平背景(播放使用视频) 点拨:王绩曾历经辉煌,但也陷入过低谷,模仿陶渊明,但又不及陶渊明洒脱。看尽世间繁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