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21289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新教材课件)(共21张 PPT)【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 基础模块)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50167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中职,基础,2023,高教,课堂,精品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革 课程标准 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与改革,知道苏东剧变与冷战的结束。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壹 目录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与改革 贰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叁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欧洲 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典型代表 最终,资产阶级部长辞职,捷共在政府中取得了绝对优势,为走向社会主义扫清了障碍。 背景 过程 结果 1946年,捷克斯洛伐克组建新政府,在26名内阁成员中,共产党员只占9名。在国家未来走向的问题上,各政党斗争激烈。 1948年2月.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危机爆发,苏、美都出面干涉。苏联派外交部副部长 向捷共转达意见:“要坚定些,不能向右派让步。”美国驻捷大使中断休假返回布拉格,公开支持资产阶级政党。捷共顶住了压力.组建工人民兵。全国250万工人响应捷共号召,举行1小时全国总罢工。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1949年苏联成立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正式宣布解散。 莫洛托夫 经互会宗旨———协调各成员国经济发展计划,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经验;制定有关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措施;实行在原料、食品、机器、设备等方面相互协作等。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除捷克斯洛伐克外,波兰等7个东欧国家,中国等4个亚洲国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至多国。通过相继成立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等组织,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加强了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1955年) 第二章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与改革 苏联 美国在1945年率先研制出原子弹并用于对日作战,让苏联感受到了威胁。尽管当时百废待兴,斯大林仍指示全国力量开展原子弹研究。约40万人直接参与核开发,另有相关工作人员30万人。这个规模远远超过美国的“曼哈顿计划”。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了美国的核垄断。此后,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这些成就展现了苏联集中全国力量攻克尖端。 科技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③思想: (1)措施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影响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 经济改革 进步性: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局限性: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思想改革 进步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局限性: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指出其改革的侧重点?改革的成效及成因?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1)措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