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24679

【核心素养】3.1 力 重力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教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5-0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2269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期,必修,2019,教科,物理,核心
  • cover
1.力 重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接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开启高中力学学习的作用。其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等内容是力学的基础性知识。重力是物体受到的最基本的力,对重心知识的学习丰富了对重力的认识,该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探究和科学思维方法,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和“重力”两个主题。 与“力”有关的知识: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法与力的示意图、常见力的名称。对该部分内容,教材通过情景呈现与问题引导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与初中物理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并对力的图示法进行示例讲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作图的方法。 有关“重力”知识:重力的定义、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重力的测量。教材对“重心”的编排,突出了实验在学习中的应用。对于“重力的测量”,教材介绍了实验室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提出了关于区分质量测量与重量(重力)测量的辨别问题。 ★学情分析 1.心理及思维特点: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 2.知识基础:初中学过了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二力平衡等知识。 3.认知困难:欠缺精确研究的习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矢量,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是用来形象描述力的方法。 (2)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G=mg。知道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其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均有关。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2.科学思维。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前认知经验,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知识关联与知识建构的科学思维习惯。 (2)通过力的图示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重心概念的学习中,通过实验寻找重心,分析不同物体重心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领会等效替代法、对称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 通过对薄板状物体重心的寻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问题讨论、规范作图、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力概念的基本知识。 2.力的图示法。 3.重心。 ★教学难点 重心概念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讨论交流、对话教学、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具(不同规格的薄板)等。 ★教学过程 师: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与力有关的现象。在高中阶段,力学问题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力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仔细观察三幅图片,回答所提问题。 生:图(a)中,跳板发生了形变,使跳板对运动员有作用力;图(b)中,运动员通过刷冰使接触面更光滑,减小冰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从而达到控制其运动情况的目的;图(c)中由于磁铁对铁球有吸引力,此力使铁球偏离了竖直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置,唤醒学生的力学前认知。 师:请围绕教科书“讨论交流”中的四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后进行汇报。 生:(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分子间的力、电荷间的力等;(3)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形象表示力的方法:力的图示法。 师:除了这几个问题之外,你还能从前面的三幅图中读出与力有关的哪些信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