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31049

01《社戏》教案备课素材-【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7880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备课,2023-2024,名师,下册,八年级,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戏》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感受劳动人民热情、纯朴、善良的品质。 方法指导 1.默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感知平桥村的生活景象。 2.精读景物描写的句段,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品读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 3.感知江南水乡淳朴、和睦的民风,理解作者的情和小说的主题。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社戏”指中国农村中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演出的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搭台演出的。在绍兴,“社”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在文中,“看社戏”是核心事件,“社戏”是叙事线索。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 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资料 此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卷网- 2005 年版)。有删节。本文写于1922 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文体常识 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作者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人物”。 字音识记 1.重点字 归省(xǐng)撺掇(cuān)息慢(dài)絮叨(xù) 偏僻(pì)棹(zhào)欺侮(wǔ)弥散(mí) 凫水(fú)撮(cuō)桕树(jiù)楫(jí) 2.多音字 (xǐng)省亲 (háng)行辈 (shěng)省心 (xíng)行走 (háng)树行子 (qiào)翘起 (hōng)哄堂大笑 (qiáo)翘首 哄(hǒng)哄骗 (hòng)起哄 字形辨识 惮(dàn)忌惮 弹(tán) 弹性 蓬(péng)蓬勃 殚(dān)弹精竭虑 篷(péng)篷车 箪(dān)食壶浆 磕(kē)磕头 浆(jiāng)豆浆 瞌(kē)瞌睡 桨(jiǎng)船桨 词语积累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擦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舒展:伸展张开;不卷缩;不皱。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宛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同“婉转”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絮叨:来回地说;口语,形容说话啰啰嗦唆。 近义词辨析 皎洁———洁白 相同点:都是形容词,都有“洁净”的意思 不同点:“皎洁”多用来形容发光的东西,如“月亮”。“洁白”指没有被其他颜色污染的白色,应用范围较广。 辨析: 1.月光 ,树影婆娑。 2. 的雪花漫天飞舞 沉静———寂静 相同点:都有“没有声音”的意思。 不同点:“沉静”一般指(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平静;寂静。“寂静”指没有声音,很静,侧重指声音。 辨析: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 。 4.空无一人的校园里 无声。 答案:1.皎洁2.洁白 3.沉静 4.寂静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引子 随母亲归省 平桥村是乐土 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