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31125

04《灯笼》教案备课素材-【轻松备课】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5899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备课,2023-2024,名师,下册,八年级,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灯笼》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分析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方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逐层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清新典雅、含蓄蕴藉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情韵,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把握文中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灯笼是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用具。本文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全文围绕灯笼展开“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 背景资料 此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卷网-1983年版)。略有改动。此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作者在山东的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其间创作了一系列的散文,来表达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祖国、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祖国乡土的深情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文体常识 “形散神聚” 这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衡量散文优劣的重要标准。“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指散文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结构成篇比较自由。“神聚”是指散文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字音识记 1.重点字 神龛(kān) 溺炕(niào) 磷火(lín) 犬吠(fèi) 斡旋(wò) 争讼(sòng) 锵然(qiāng) 静穆(mù) 可悯(mǐn) 褪色(tuì) 怅惘(chàng wǎng) 燎原(liáo) 2.多音字 (shě)舍得 (shèng)盛事 (shè)退避三舍 (chéng)盛饭 字形辨识 驰(chí)奔驰 怅(chàng)惆怅 弛(chí)松弛 伥(chāng)为虎作伥 词语积累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近义词辨析 静穆———安静 相同点:都有“寂静”的意思。 不同点:“静穆”指安静庄严,侧重指气氛、氛围。“安静”侧重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辨析: 1.暴风雨过去了,留下的是一个 的、月华如水的夜空。 2.晚自习时,教室里十分 。 答案:1.静穆 2.安静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主题点睛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作者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击侵略的“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 疑难突破 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疑难突破作者喜爱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入断深化的过程。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2.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1)乡村艺术表演。蕴含的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文化符号。 相关描述:“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2)乡村年节景象。蕴含的意义:“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相关描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