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34173

六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3课听觉(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2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315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年级,科学,下册,青岛,3课,听觉
  • cover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听觉 教学设计 课题 第3课 听觉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耳朵的结构;知道听觉是怎样产生的;了解耳朵的常见疾病和预防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耳朵结构模型,认识听觉产生的过程;通过查阅调查等方式获取耳朵常见的疾病及预防方法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耳朵的结构、功能,常见耳病及预防方法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用所学的听觉知识指导生活,保护耳朵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听觉的形成。 教学具准备 耳朵模型,课件。 教法 探究观察 学法 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评价 课前引入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悦耳,有的嘈杂...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听觉。(板书课题:3.听觉) 新课讲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耳朵的结构。 1.课件出示耳朵的结构。 2.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组成。 3.观看视频,进一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4.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二: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1.进行鼓膜振动的模拟实验。 (1)将橡皮膜用橡皮筋固定在纸筒一端; (2)细线的一端拴住棉球,将另一端固定在纸筒上,棉球正好靠在橡皮膜的中心点; (3)将纸筒固定在铁架台上; (4)一名学生对着纸筒空的一端说话,另一名学生手拿镜子照棉球一端,观察棉球的运动情况。 2.总结听觉产生的过程。 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听觉是如何产生的。 4.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了解常见的耳病和预防方法。 1.讨论交流耳朵常见的疾病。 (1)脏东西入耳容易引发中耳炎。 (2)平日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 2.思考:耳不掏不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3.查阅资料,了解掏耳和挖耳的危害。 4.小结:有些人在耳朵瘙痒难忍的时候,习惯用发夹、手指等来掏。其实频繁掏耳朵是不良的习惯。耳道内有皮脂腺、盯时腺等,常附有病菌。频繁掏耳朵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和鼓膜破裂,病菌就会感染耳道,引发脓肿、软骨膜炎或中耳炎等,严重时会影响听力。 5.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课程小结 1.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 2.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等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组成, 3.外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后,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等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4.有些人在耳朵瘙痒难忍的时候,习惯用发夹、手指等来掏。其实频繁掏耳朵是不良的习惯。耳道内有皮脂腺、耵聍腺等,常附有病菌。频繁掏耳朵容易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和鼓膜破裂,病菌就会感染耳道,引发脓肿、软骨膜炎或中耳炎等,严重时会影响听力。 拓展活动 搜集资料,了解耳朵的其他功能。 板书设计 第3课 听觉 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等组成;中耳由鼓膜、砧骨等组成,鼓膜是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组成。 教学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