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46446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主阅读推荐《湘行散记》知识点梳理(学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5次 大小:3824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案,梳理,知识点,湘行散记,推荐,编版
  • cover
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 课题:《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班级: 姓名: 学号: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少年时投身行伍,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1923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物的研究。他的小说和散文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作品有《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创作背景 1934年年初,沈从文从北平回湘西凤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亲,行至桃源,他转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峒、凤凰等地。一路上,沈从文给新婚不到半年的妻子张兆和写了近五十封信,《湘行散记》即是他循着这些回乡记忆写下来的。《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湘西山水长卷。 三、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 《湘行散记》通过描写风景、记述人事来展现湘西风情,寄寓了对人性的庄严思考。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如同相互对立而又交织的音乐主题一般,被精心编织在这部作品中,共同构成了一首深沉奇丽的乐曲。 (1)《湘行散记》艺术地再现了湘西人民尤其是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态,表现了对湘西下层人民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融入其中,表达了对故土浓厚的悲悯之情和历史使命感。 (2)《湘行散记》从容舒缓地描写湘西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地理物产、人事现状、历史事变、原始遗迹,以质朴的语言将返乡途中所感受到的变化娓娓道来,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和备受冲击的湘西文化的危机处境,表现出对改造国民性的峻切思考和对乡民现存环境和出路的忧虑。 主要内容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鸭窠围的夜》:地点:鸭窠围 寒冬时节,“我”乘坐的小船停泊在鸭窠围。鸭窠围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的高山翠色逼人。黄昏时,“我”看到了两岸悬挂在半空中的奇特的吊脚楼、河面上的大小船只以及木筏。黑夜降临,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的灯光和河岸上飘忽的火炬红光交相辉映。“我”听到小羊固执而柔和的叫声,想象着岸上的人们说话的场景、生活的境况。“我”来到船头眺望,河面静静的,吊脚楼上的灯光摇摇不定,邻近大船上一个水手跳上岸去了吊脚楼,这一切勾起了“我”的回忆。午夜,小渔船发动起来去各处捕鱼,声音由近而远。渐渐地,只剩下水面上那一份红火与那一派声音,把“我”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的时间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