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系统及其设计 课标导引 考点 课标要求 学业水平要求 系统及其特性 (1)认识系统及其构成 (2)辨析系统的基本特性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基本构成及主要特性 水平二 水平二 系统分析与设计 (1)探究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 (2)体验简单系统设计的过程 通过对简单系统的设计实践,学会简单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结合实例学会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增强系统与工程思维的能力 水平三 水平二 系统设计的优化与实现 (1)优化系统设计的方案 (2)实现校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设计方案 通过技术探究,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水平三 水平二 教材研析 知识点一 系统及其构成 1.含义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2.构成系统的三个条件 (1)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2)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3)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所不具备的。 3.子系统和要素 系统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对于大型的复杂系统,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若干子系统。 (1)子系统:相对大系统而言,是大系统中相对独立且具有一定功能的组成部分。如地球生态系统由海洋生态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陆地生态子系统等子系统构成。 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2)要素:组成系统的最主要元素。 知识点二 系统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也是观察和分析系统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它侧重于“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部分)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其他要素(部分)或整体功能的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系统的要素配合好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换句话说,要素好,系统整体性能未必好。 2.相关性 侧重于“在整体完好的情况下,要素(部分)与要素(部分)之间的关联”,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彼此相关的。 3.目的性 任何系统都服务于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这是区别不同系统的标志。 4.动态性 物质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系统是动态的,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5.环境适应性 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知识点三 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 1.系统分析一般步骤 (1)决策方法: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系统分析的含义: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详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 (3)一般步骤 步骤 要求 明确问题 设立目标 明确所分析的系统及其结构,确定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约束条件 收集资料 制订方案 收集相关资料,制订解决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多目标的权衡与分析,并明确技术实践路线 分析计算 评价比较 对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对各子系统进行分析,对系统进行建模与推演,将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对比 检验核实 作出决策 通过实证对方案的实施效果做出评判。如果对方案不够满意,还可按上述程序进行反复,直到获得满意的方案为止 2.系统分析方法———建模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各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用建模的形式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是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 模型的三个特征:①它是现实系统的抽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