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51141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课件(共67张PPT)-《国际贸易》同步教学(高教版 第四版)

日期:2025-04-28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6261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国际贸易,高教,教学,同步,PPT,4章
  • cover
(课件网) 第4章 国际贸易动态理论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要素增长贸易理论 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4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 4.5 “干中学”模型 【本章主要内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多以静态分析和短期分析为特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难以准确地解释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的诸多现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努力致力于贸易理论的动态化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但从总体上说,国际贸易动态理论仍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这里主要介绍一些有影响的和有代表性的动态理论与学说。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4.1.1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 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如下图: 生产/出口 创新国 模仿国 生产/出口 时间 创新国消费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进口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需求 滞后 反应滞后 掌握滞后 模仿滞后 O 4.1.2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弗农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投入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发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的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如果在某一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地位。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 1.产品创新阶段(The Phase of Introduction) 2.产品成熟阶段(The Phase of Maturation) 3.产品标准化阶段 (The Phase of Standardization) 三个阶段的特点比较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推断出不同国家的贸易演变过程: 当创新国家推出新产品后,出口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跟随生产这种产品,这时创新国就会从出口的高峰上降下来,而这些发达国家开始从进口的谷底逐渐上升 ; 当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打入创新市场并具有一定份额后,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并逐渐走进进口谷底,与此同时,这些发达国家开始走向出口的高峰; 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标准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创新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原来处于出口高峰的发达国家也开始滑向进口的深谷。这时这些发达国家要想挽救销售,以免丧失市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