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60732

5《阿 Q 正传》(节选)、《边城》(节选) 联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16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节选,统编,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小说:两种国民性的揭示 冷峻与温情 ———《阿 Q 正传》(节选)与《边城》(节选)联读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领悟两位大师对国民性的揭示。 2.通过鉴赏对比,感受鲁迅和沈从文不同的审美风格。 【教学重点】 探究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领悟两位大师对国民性的揭示。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和沈从文不同的审美风格。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习任务】 1.阅读《阿 Q 正传》和《边城》整部作品,了解两部作品的主要情节和内容;精读两篇课文,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阅读研习资料:张梦阳《<阿 Q 正传>艺术欣赏》、严敏《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等相关文献,了解两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形象意蕴、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六、过渡 阿 Q 的故事发生在未庄,沈从文笔下有一座“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听听看。 七、任务五:重讲故事,把握人物形象 请以翠翠、爷爷、傩送三人的口吻重新讲述节选部分的故事,从中体会三人的形象。 1.学生交流 2.师生明确人物形象 ①翠翠:纯真善良、乖巧伶俐 ②爷爷:慈爱尽责、重义轻利 ③傩送:热情幽默、能干大方 第 1 页 共 4 页 八、任务六:梳理比较,感受“边城”与“未庄”不同的社会气息1.小组合作:梳理《阿 Q 正传》《边城》中具体人物的姓名。 2.交流分享:姓名中的奥秘 3.师生明确 ①未庄和边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未庄,落后封闭、等级森严、恃强凌弱;边城,尘嚣未染、淳朴安宁、温情美好。 ②鲁迅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未庄,沈从文则以温情的目光注视着边城。 九、任务七:整体感悟,探讨作家创作意图 1.撰写“台本” 如果鲁迅和沈从文相遇,他们会聊些什么?以“二人聊‘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品’”为话题撰写“台本”。 2.学生交流:同伴评价、“作者”自述等 3.教师补充 ①鲁迅: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②鲁迅: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③沈从文: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 ④沈从文: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4.小结 鲁迅冷眼看未庄,将未庄的“丑”揭开,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沈从文则是温情看湘西,呈现边城的“真善美”,展现人性中的自然与美好。殊途同归的是,他们都在思考在当时的背景下,究竟需要怎样的国民才能实现精神思想层面的救亡图存。鲁迅先生选择毁灭,将阿 Q 枪毙掉;沈从文先生则选择了挽留,让翠翠在边城等待守望。他们看似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其实都一致表达了改造当时国民性的强烈愿望和对健康的、美好的国民性的热切期待,显示出了他们感时忧国的伟大情怀。 十、课后任务 1.再次阅读两篇小说,勾画两位作家的典型语言,加以比较,尝试总结不同 点。 2.有人说,阿 Q 还活在当下,而傩送早已经逝去了。你怎么看?请撰写一则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第 2 页 共 4 页 板书设计 未庄 阿 Q 鲁迅 国民性 翠翠 边城 沈从文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