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65606

第3课 土地改革【大单元教学课件】+素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4次 大小:1369345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课,土地改革,单元,教学课件,素材,2023-2024
    (课件网) 第3课 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农民土地所有制 ) 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 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 三: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 目录 教学目标 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家国情怀: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2课标 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孙中山: “平均地权”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洪秀全:“有田同耕” 抗日战争: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耕者有其田” 李自成:“均田免粮” 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 导入新课 新知讲解 背景与目的 目标导学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 历史解释 材料二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的亿万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铺平道路,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一 结合材料,概括土地改革的背景、目的。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政权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的状态。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新知讲解 1.土地改革的开始 目标导学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 史料实证 新解放区土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由此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拉开了帷幕。 争阅土地改革法·1950年 新知讲解 史料实证 从“地主私有” 到“农民私有”。 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知讲解 2.土地改革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项目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 分配形式 是否有剥削 相同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土地 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归农民所有 地主剥削农民 不存在剥削 都是土地私有制 点击播放视频 【探究】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通过对比两种土地所有者,分析二者的异同,指出土地改革的实质什么。 变化———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都属于土地归私人所有) 实质———土地私有制 知识拓展 农村阶级成分划分标准 地主 占有土地,自己几乎不劳动,靠剥削为主,剥削的主要方式是地租。 富农 占有土地,自己参加劳动,也收地租或剥削雇佣劳动。 中农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租人土地的,主要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