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66054

22.寓言四则教案+课件(共44张PPT)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88072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寓言,四则,教案,课件,44张,PPT
    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寓言内容。 2.揣摩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寓意。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参考“单元预习任务单”,落实本课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从先秦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如一棵常青大树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首先学习《穿井得一人》。 三、解题,概括故事 1.寓言的题目“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读准字音,正确划分节奏,并理解文章大意,文中的“吾穿井得一人”和“丁氏穿井得一人”分别是什么意思? 3.请你用自己的话简短复述寓言。 四、演读故事,理解寓意 1.通读课文,想象人物当时的心理、神态和语气,在括号中补充内容,在小组内分角色演读。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喜悦、高兴 神神秘秘 人云亦云 饶有兴趣 骇然失色 2.你觉得是谁的言论导致了谣言的传播? 丁氏表述不够清楚,这是其一;“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是其二;国人可能还导致了谣言的多个版本,愈传愈广,这是其三。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信谣,不传谣,谣言止于智者。 4.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五、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1.出声朗读丛书中的《不龟手之药》,参照注释和译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以课本剧的形式讲述这则寓言故事。(两族人,一宋人,一客,一吴王,一旁白) 3.找出庄子对这则小故事的评价语,即全文的主旨句。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4.你认为这则寓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六、课堂小结 我国著名儿童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故事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寓意好比一个人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丛书第四单元中的任意两则寓言,分别概括故事大意,并写出寓意。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丁氏→传之者→国人→传播 宋君→求证 谣言止于智者 《杞人忧天》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理解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2.关注语言细节,揣摩人物心理,引发学习感悟。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参考“单元预习任务单”,落实本课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成语,都源自古代寓言故事。《列子》这部书就为我们的成语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大家一起说出这个成语———杞人忧天。 三、解题,理清情节 1.你认为题目“杞人忧天”的中心词是什么?忧。 2.围绕“忧”进行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杞人为什么忧?忧到什么程度?谁来解忧?怎么解忧?忧解了吗? 3.通读课文,找到对应语句,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些问题。 四、分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再读课文,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 2.“杞人忧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语,结合课文,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讽刺那些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3.你觉得杞人的担忧有必要吗?你如何评价杞人? 学生自由畅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