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67417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09-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743765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制度,社会,国家,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课件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说文解字 赋 贝 武 从贝,钱财;从武,用兵 “与用兵有关的钱财” 税 和 兑 从禾,农产品;从兑,送达和交换。 “送交农产品为税”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属于分配范畴,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概念解析 马克思说过:“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赋税种类 秦朝 汉朝 田赋 人头税 财产税 徭役 税率极高“收泰半之赋”,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秦汉: 梳理:速读教材P93,完成秦汉时期赋役制度的相关信息。 汉初:“与民休息”,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十五税一” 汉景帝“三十税一” 征收极重的口赋/户赋 口赋(7-14岁),20钱/年 算赋(15-56岁),120钱/年,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主要用于军费) 更卒:一个月,本郡/本县,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车船税、算缗钱、对财产总额的“税民资”、农民饲养六畜要缴税 戍卒:一年,边塞,屯戍 正卒:两年,郡国/京城,服兵役 重农抑商 2.魏晋: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圈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思考1:原来的户调制有何弊端?孝文帝改革中赋役制度的变化是什么?有何作用 变化: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 作用: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巩固北魏政权;④打击门阀士族地主;⑤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端:庄园经济隐匿户口,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3.隋唐: (1)隋朝:废除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租庸调制 【史料阅读】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 基础:均田制(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 对象:成年男子(21-59岁) 内容: 田赋 (按丁) 徭役 (按丁) 户税 (按户) 保证农时,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田租、庸(代役)、户调 作用: 局限: 思考2:唐初租庸调制有何积极作用?又有何局限? 田赋依赖于均田制———国家要控制土地 租庸调依赖于“人丁”———国家要控制人丁、户籍 ①背景: ②实施: ③内容: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 国家赋税总额 各地数额 ①量出为入 ②简化税制(地税+户税) 地税 户税 田亩 人丁、资产 ③夏、秋两次纳税 思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以人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