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69596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 课件(共36张PPT)-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日期:2025-11-11 科目: 类型: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9582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大学,财经,东北,教学,同步,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节 国际贸易政策 请阅读课本的“案例导入”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案例导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四、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过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各国的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在生产上的联系,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主要表现,全称国际劳动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第二次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第三次分工 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参与国 际分工方 式来划分 垂直型 国 际分工 垂直型的国际分工是指生产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与生产、供应工业制成品 国家之间的分工。 混合型 国际分工 混合型分工是指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即包括垂直型分工也包括水平型分工。 水平型 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有关国家在相近的生产技术水平上,对某些产品(一般是工业制成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不发达,各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差较小,仅存在这局部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在11世纪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城市的萌芽,城市在欧洲进一步兴起,使得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货物经济有了比较快的增长。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15世纪-17世纪直达东方的新航路,探察当时欧洲人不曾到过的海域和陆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动。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在这些航海家和探险家中,最著名的当属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瓦斯科·达伽马,发现美洲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进行首次环球旅行的费迪南德·麦哲伦。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大发现”是以当时欧洲人的眼光,而非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发现。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发现,都宣布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执不断。之后,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几乎将欧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尽。 对于新大陆的瓜分,导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杀,非洲黑人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运回欧洲。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航海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和英国南部。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得以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出现,使得国际分工进入到萌芽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 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