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83402

3.1《蜀道难》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88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蜀道难,教学设计,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高中语文统编本选必下第一单元:《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目标】 1.借助参考书及课下注释,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通过梳理文意,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合作探究,借助名家解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过程】 据孟檠《本事诗·高逸》和王定保《唐搪言》卷七记载,李白初到长安,名声未振,拿《蜀道难》给当时京城文坛的领袖贺知章看,贺大为赞赏,目为“谪仙”“太白精星”,李白由此声名鹊起。这件轶事不见得真实,但可以看出《蜀道难》很早就已被当作李白的代表作。 任务一:知人论世 活动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活动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活动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活动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蜀道难》是南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瑟调曲》,在李白之前,以此为题的诗作也大抵是写蜀地山川之险,现存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诸作均为五言诗,也相对较短,读起来似乎并不觉其险;而李白之作则以七言为主(其实也只占一半左右的篇幅),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一言杂出并用,甚至融入了辞赋、古文的句法,句式的参差错落、节奏的变化不拘让人读来仿佛行进在崎岖不平的蜀道上,加之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饰的笔法、反复的渲染,将蜀道之难描绘到极致,也将自己纵横排奡(ào,矫健,形容文笔刚强有力。)的诗风、奔放不羁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务二:文本研究 活动1:疏通文本,梳理脉络 第一段解析: 诗歌开头便不同凡响。前七个字中只有“危”和“高”两个实词。"噫吁嚱”是蜀地方言,蜀人见物惊异辄发此惊叹(据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同为蜀人的苏轼也曾用过“呜呼噫嘻”这样的感叹(见《后赤壁赋》)。“乎”“哉”也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危”和“高”都有高的意思,但并不是简单的同义复用,《国语》高诱注“危,高险也”,即兼有高大、险峻二义。一上来就惊呼并极力渲染蜀山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