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昼夜与四季》 (一)指导思想 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己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宇宙中的地球”这一核心概念。《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太阳、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及其卫星和各类小天体组成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人类对太空的 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 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内容要求: 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内容要求: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 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③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学业要求: 能说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 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 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具备 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4.模拟地球转动方向和地轴倾斜程度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根据地球上可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认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通过做模拟实验和建立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模型思维能力。 围绕这些学习任务,本单元设计了3课,包括第1课、第2课和第3课。 第1课是《白天与黑夜》。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行思考,进而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回顾与昼夜交替相关的自然现象,并梳理、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方法,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以及一天当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影长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在此基础上,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第2课是《谁先看到日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本课首先引导学生对北京、乌鲁木齐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进行思考,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根据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对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提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进行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