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分层作业 一、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3)题。 屈原手足已戴xíng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liào,行步甚有限制,时而zhù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玄( )衣徘徊( ) 睥睨(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xíng( )具脚liào( )zhù( )立 (3)选文作为舞台说明,采用描写和描写的方法,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和屈原的处境。 【答案】 (1) xuán pái huái pì nì(2)刑 镣 伫(3)外貌 动作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描写方法的判别。(1)注意拼音正确、声调规范,“徘徊”不要读半边。(2)“镣”不要误写成“撩”,“伫”不要误写成“贮”或“住”。(3)“已戴刑具”“系有长链”“着其白日所着 之玄衣”“披发”“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是外貌描写,“徘徊”“伫立”是动作描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伫立在洪流边,看江河滚滚,惊涛拍岸,亦如听圣人教诲那样感怀深刻。 B.小龙躲在教室的墙角边睥睨着王老师,生怕王老师一回头发现黑板上的奥秘。 C.据报道,终南山上的“隐士”已有上万人。是真的看破红尘,还是哗众取宠? D.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在春节贺岁档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上的别具匠心。 【答案】B 【解析】 B项,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用在此处,不符合小龙当时的状态。故选B。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B.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所写的名句。 C.端午节又被称为龙舟节、重午节、正阳节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插茱萸”就是端午节习俗。 D.话剧《屈原》中主人公屈原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屈原最后悲惨的结局,使这部话剧被归为“悲剧”类型。 【答案】C 【解析】 C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故选C。 4.舞台说明是给导演和演员提供表演依据的,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请根据示例梳理舞台说明的作用。 示例: 作用:描述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 语句:“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也有大风咆哮” 【答案】 (1)作用: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语句: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 作用: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语句:括号中“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 【解析】本题引导学生关注舞台说明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5.为迎接戏剧节,剧务组的小深和小圳认真研究了屈原的“披发”造型,她俩在相关书籍的插画中查到屈原的两种不同造型(如图),到底哪种造型更符合这一幕中的屈原形象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图乙更符合。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图乙上屈原却免冠披发,看似不合理,却更有剧中所需要的“憔悴”之感,照应了《临江仙 怀归》中的“三闾憔悴赋怀沙”,免冠披发是为了突出其“憔悴“的形象,表现其内心的忧愁,忧国感怀 【解析】 通过剧务小任务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6.请你参与到“走近屈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来。 【讲故事,析对联】 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他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撰写了一副对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号啕哽咽喉 (1)“三闾大夫”指。 (2)请你从这副对联的字形上分析其特点。 【思传统,话屈原】 (3)我国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