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95426

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2599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 cover
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精读并赏析文中的精彩语段。(教学重点) 2.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材料的方法,体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重点、难点) 3.感悟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核心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国工农红军避开敌人的主力,爬雪山、过草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翻山越岭,纵横十一个省,历时两年零五天,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是长征精神的真实写照。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大山,这座山十分险峻,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翻越这座难翻的老山界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一位红军战士用亲身经历所写成的文章 ———《老山界》。 二、作者及背景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长征途中,陆定一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在湘江,蒋介石一连布下了了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被迫“血战湘江”,损失非常巨大:出发时的8.6万中央红军已锐减至了3万人(包括非战斗减员)。从长征后的回顾来看,“血战湘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仗。 11月,在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入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在参与翻越老山界的中央高层领导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略有改动。 三、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quán yè jǔ hān 蜷起来 呜咽 咀嚼 酣然 2.词语理解 【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赋税。苛,苛刻;捐,赋税的一种。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1.听读或师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时间的变化: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地点的变化:山沟→瑶民家→山脚→“之”字拐的路上→雷公岩→快要到山顶→到了山顶→下山→一直到宿营地。 2.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文章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据此,文章的结构层次可划分为: 决定翻越[01]———翻越老山界[02—33]———翻越后的感悟[34] 第一部分:决定翻越老山界。[01] 第二部分:翻越老山界的经过。[02—33] 第三部分:翻越老山界后的感悟。[34] 3.填写下表:红军翻越老山界“难”在哪些方面?其具体表现是什么?红军战士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意志和精神?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或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民(yáo)蜷身(juán) B.欺侮(wǔ)骨碌(gú) C.澎湃(bài )酣然(gān) D.咀嚼(jǔ)倾斜(qīng)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中的“蜷”应读“quán”; B项中“骨”应读“gū”; C项中的“湃”应读“pài”;“酣”应读“hān”。故答案选D。 2.下列对画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里指本领。】 B.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苛刻繁重的捐税。】 C.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