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97288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188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3-2024,学年,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 cover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2. 深入研读,通过品析具体的词句,来感受苏轼的语言魅力。 3.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品读赏鉴,深入理解苏轼复杂微妙的心境。 2. 学习本文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对“闲人”的理解。 2. 理解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豁达的胸襟。 2. 品析法。通过品读具体的词句,来深入挖掘苏轼复杂的心境。 3. 情境法。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苏轼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描写月色的文章有很多,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同学们想想看,为何我们看到的月色是美丽、明亮、柔和、皎洁的?月的阴晴圆缺不正如人生的悲欢离合吗?今夜,在贬官黄州团练副使这个闲职上,他带着一身的凄凉,带着满腹的惆怅,与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张怀民一起漫步在承天寺的月夜下,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而深厚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东坡居士一起去欣赏那如诗如画的月夜美景,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请两个同学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纠正错误。 附译文参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看到)月光下如水的空明澄澈,交错纵横的树木影子落在地上。不禁陶醉于月光景色之中。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和友人张怀民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景。 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凉透明,仿佛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倒影在地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啊!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请同学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乐观旷达的心情都有。这种乐观旷达源于对宦海浮沉的泰然超脱,也是作者心胸开阔的表现。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有明写,也有暗写。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写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词语。 附文中感情句子或词语:欣然、乐、遂、漫步、空明、交横、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抓住文中的感情句子或词语深入品味作者的感情世界。(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活动)对于“欣然起行”一词的理解。最初,我并不曾被贬到黄州我就不应该有客人似的感到被贬的辛酸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看似闲适恬静 ,其实包含的情感有无奈也有空虚。至于是喜悦更多还是痛苦更多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月光比作积水 ,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 ,表现了作者被贬之后内心的凄凉之感 。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是作者自嘲的语气 ,认为自己本不属于朝廷 ,也不是朝廷的重臣 ,无官一身轻 ,由此体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失意、愤懑、无奈、苦闷…… “闲人”包含的情感太多太多 。文章的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耐人寻味:首先是自我解嘲 ,其次是自我安慰 。最后是对苏子这种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的赞赏 。这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极高境界 。 最后得出结论:苏轼是一个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有着高尚情趣的人 。同时也善于自我调节的人 。我们同学读这篇文章时要把苏轼这种心境读出来。 (齐读课文) 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