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01729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8844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秋风,所破
  • cover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24.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在诵读中熟悉诗歌,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品读诗歌准确、精练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与抒情,体会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融入诵读当中。 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间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导学参考· 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经历和所学诗歌的相关资料,尤其要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下《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   。杜甫历经唐朝的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  ———,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作被称为“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中。 子美 诗史 少陵野老 现实 诗圣 背景介绍:乾元元年(758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今属陕西渭南)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 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挂罥( )  俄顷( )  布衾( ) 广厦( ) 大庇( ) 三重( )茅 逾墙走( ) 邺( )城戍( ) 老妪( ) 幽咽( ) juàn chóng bì shà yù yú yè shù yè qīn qǐng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暮投石壕村: (2)吏呼一何怒: (3)邺城戍: (4)二男新战死:  投宿。  最近。  防守。  多么。 (5)死者长已矣: (6)高者挂罥长林梢: (7)下者飘转沉塘坳: (8)秋天漠漠向昏黑: (9)自经丧乱少睡眠: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战乱,指安史之乱。  阴沉迷蒙的样子。  低洼的地方。  挂着,挂住。 (1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庇,遮盖,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4.默写。 (1)吏呼一何怒!   ! (2)   ,死者长已矣! (3)夜久语声绝,   。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 (5)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妇啼一何苦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闻泣幽咽 存者且偷生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导学参考· 学生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并不陌生,他们学过杜甫的很多诗,教师可对诗人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本课字词不多,教师需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识记积累,组长检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