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01787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8179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大自然,语言,1课时,课件,3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单元主题 求真与严谨的科学精神、理趣与情感的思想之美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3.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4.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材内容 阅读 5.《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7.《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写作 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情境与任务 将本单元学习设置在以“科技周”为主题的情境中,设计科技周的相关活动,布置具体的任务要求,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动态的生活中,学以致用。 分项活动参考:【科普佳作共分享】【神奇知识大揭秘】【自然心声我传递】【污水处理有妙招】 学习活动 1.单元整体预习课可以以自学、合作、自测,制作任务清单或知识卡片为主。 2.讲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前或课后查阅资料、拓展阅读任务,课堂和老师一起围绕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相应任务。 3.自读课文《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可合并进行对比阅读,由老师设置任务单,通过同学们自学,合作探究展示等形式完成任务清单和能力闯关 评价与测评 写作: 1.明确不同的说明顺序和特点。 2.能在写作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关注角度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把事理讲得清楚明白。 综合性学习: 1.能够科学地收集资料,进行观察、推测和分析。 2.能参照科技小品写出兼具科学性、文学性的宣传文稿 明确本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文章分别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四篇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作者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阐明了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逻辑严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每篇文章的语言朴素优美,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 第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述说的科学知识、自然知识,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懂得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于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第三,学会筛选主要信息,理解并明确文章说明的主要事理。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推理,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索科学的方法。 第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尝试写作说明文。 5.大自然的语言 1.整体感知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精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重点: 1.筛选课文的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同学们,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就像会说话似的,能够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物候的信息,让我们更好地生产、生活。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 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共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一起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讨大自然的奥秘吧! ·导学参考· 提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物候学方面的资料,老师在上课前事先准备的一些有关物候的图片或者视频在班上投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跨学科学习,为教学顺利进行打基础。 1.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    家和    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他在   、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 气象学 气象学 地理学 物候学的创始人,被誉为“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