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01797

9 桃花源记 第2课时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8401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桃花源,课时,课件,2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9.桃花源记 第2课时  ◎重点: 1.体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陶渊明的笔墨,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跟随渔人,了解了桃花源中的基本情况。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研读桃花源,通过陶渊明独特的语言和想象的笔法,进一步把握作者在文字中寄寓的情感。 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    ,    ,    ,  ———。 2.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   ,   ,   。   ,  ———。 并怡然自乐 悉如外人 男女衣着 其中往来种作 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 中无杂树 夹岸数百步 黄发垂髫 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却“  ———。 不复得路 处处志之 怡然自乐 欲穷其林 再读课文,体会文意,感悟情感。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导学参考· 解答此题,教师可向学生阐明两个要点:一是文章的线索,二是桃花源的特点。  全文以武陵郡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绘了一个景色优美、生活和谐、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 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主要有几种问法:①感知文章的内容;②理解文章的主旨;③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认真阅读,在读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例如主旨句、总结句等。 2.本文有两个细节含蓄地表明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请找出这两个细节。   一是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刘子骥“未果,寻病终”。 精读课文,理解内涵,品析写法。 1.细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导学参考· 答题之前,教师可组织同学讨论: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弄清楚了这一问题,本题答案自然就会浮现。 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情状来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2.“诣太守,说如此”一句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示例:“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渔人一定会谈: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的标记等事。 3.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 今天应当怎样评价他的思想 ·学习小助手· 联系当时的背景回答第一问,评价既要结合当时的现状,也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  示例一:陶渊明的这种政治理想寄托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和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到安慰。这在当时看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示例二: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是相对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这种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农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 4.本文的语言通俗流畅,平实易懂,但又恰到好处,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1)用词准确精练。例如开头“晋太元中……忘路之远近”19个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及精神状态,层层深入,次序井然。再如“具答之”三个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