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07231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748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秋风,所破
  • cover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素养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诗歌,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品读诗歌准确、精练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与抒情,体会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融入诵读当中。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    。杜甫历经唐朝的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   ———,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作被称为“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中。   背景介绍:乾元元年(758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今属陕西渭南)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 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挂罥(  )    俄顷(  ) 布衾(  ) 广厦(  ) 大庇(  ) 三重(  )茅 逾墙走(  ) 邺(  )城戍(  ) 老妪(  ) 幽咽(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暮投石壕村:   (2)吏呼一何怒:   (3)邺城戍:   (4)二男新战死:   (5)死者长已矣:   (6)高者挂罥长林梢:   (7)下者飘转沉塘坳:   (8)秋天漠漠向昏黑:   (9)自经丧乱少睡眠:   (1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默写。 (1)吏呼一何怒!    ! (2)    ,死者长已矣! (3)夜久语声绝,    。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 (5)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 1.子美 现实 少陵野老 诗圣 诗史 2.juàn qǐng qīn shà bì chóng yú yè shù yù yè 3.(1)投宿。 (2)多么。 (3)防守。 (4)最近。 (5)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6)挂着,挂住。 (7)低洼的地方。 (8)阴沉迷蒙的样子。 (9)战乱,指安史之乱。 (10)庇,遮盖,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 (11)高耸的样子。 4.(1)妇啼一何苦 (2)存者且偷生 (3)如闻泣幽咽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通读课文,吟诵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熟读课文《石壕吏》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步领会诗人的感情。(要求:正音断句,顺畅朗读;读准字音、句读;注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任务驱动二整体感知,抓情节,悟情感。 1.《石壕吏》中的“吏”与“妇”分别是两个怎样的形象 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吏:蛮横凶暴,如狼似虎。 妇:凄苦可怜,悲愤无助。 2.秋风破屋,茅草乱飞(焦灼痛苦)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长夜沾湿,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祈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