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09038

24.《月迹》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622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月迹,教案
  • cover
24* 月迹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略读实践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四、教学过程 月亮自古以来就寄寓着中国文人美好的憧憬和理想,正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三篇描写月亮的文章———《月迹》《喊月亮(节选)》《海上生明月》以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尝试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月亮。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下面的生字新词。 悄没声儿 累累 嫦娥 袅袅 嫉妒 瓷花盆 面面相觑 无边无际 2.掌握本文的两个多音字。 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他们悄悄(qiāoqiāo)地推开教室的门发现里面悄(qiǎo)然无声,一个人也没有。 奶奶因为长期劳累(lèi)过度而积劳成疾,她很担心自己会成为家庭的累(léi)赘。 3.根据下面的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_____到_____、从_____到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任务二: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出现的地点,梳理月亮的足迹,完成表格。 出现的地方 月亮的足迹 静态/动态描写 竹帘格儿上、穿衣镜上 中堂 动态描写 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 院中 静态描写 上湾、下湾、水里、眼睛里、天上 河边 静态描写 小结:出现在竹帘格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里看到的,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在院子里找到的,眼睛里、天上的月亮是在小河边发现的,因此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这也正是“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 任务三:快速读课文,圈画文中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1.找出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片段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片段2: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动态描写。“一个白道儿”“半圆”“满盈了”“慢慢儿又亏了”“全没了踪迹”,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动态过程。 ———两个片段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月亮升起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月亮的调皮、可爱。 片段3: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静态描写。“玉玉的”“银银的”,写出了月亮像玉一样光洁、像银一样明亮,表现了月光的柔美与恬静。“粗粗的”写出了桂树的壮,“疏疏的”写出了枝叶稀疏,“累累的”写出了骨朵儿多。叠词的使用,写出了月亮和桂树的特点。 2.找到描写孩子们看到月亮和听到奶奶的话之后产生的独特感受和想象的语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 片段1: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这是月亮爬上穿衣镜时孩子们的表现,写出了孩童独特的感受,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腻。 片段2: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 ———比喻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