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13749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178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初中语文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1.初三学 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如《望岳》《春望》《 壕吏》等,但是对他们来说,对杜甫的认识只有他“诗圣”的头衔,对杜甫的理解有种标签式的愁眉深锁的形象;仅仅知晓杜甫的诗歌如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基于这种现状,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贴近学情设计,但 并没有简单地只是让学 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 的情感, 是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 对杜甫的 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诗歌画面。 2.在读中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在读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4.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2.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 (2)我积累的字词 2.思悟发现 (1)作者为何要将风雨肆虐的情景做如此细致的描写? (2)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为何这首诗中的他一反常态,描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二、走进杜甫,缅怀古人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2.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走进茅屋,吟诵感悟 1.听读谈初读感受,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预设: 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夜雨湿屋图、祈求广厦图 2.尝试跟读,注意字音准确、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 3.深情诵读,揣摩感情。 预设: 注意感情的变化,愁苦、潦倒、痛心、痛苦,发自肺腑的祈盼,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亲近茅屋,品读赏析,感悟情感 (一)挑出文中你喜欢的词、句,谈出理由。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充分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并一起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明确: 1.“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