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20333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素材

日期:2025-05-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964724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7课,西夏,北宋,并立,课件,素材
    (课件网)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壹 重点内容 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贰 课程标准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本课 重点 多民族政权并立 长期与两宋对峙 一、契丹族 概况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唐末年 ,北方汉人纷纷躲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人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学会农耕。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 兴起历程 由游牧生活发展为定居生活 一、契丹族 概况 朝代卡片 政权:辽(契丹) 时间:10世纪初(916年) 人物: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临潢府 耶律阿保机 契丹鸡冠壶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增强 汉化 二、党项族 概况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①时间: 11世纪前期(1038年) ②都城:兴庆府(宁夏银川) ③建立者:元昊 ④国号:西夏 元昊 二、党项族 概况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 西夏铜牛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并逐渐强大有哪些相同点? 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民族融合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辽(契丹) 西夏 汉 族 960年 赵匡胤 开封(东京) 契丹族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元昊 兴庆府(银川) 辽 西夏 北宋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概况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在澶州打退辽军,双方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战 和 战 战 和 宋辽交战形势图 和为主流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概况 宋辽和议 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不得创筑城隍。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1005年)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概况 辽和北宋为什么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北宋统治者一贯认为整顿内部秩序意义更加重要 统治者认为议和对双方都有好处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概况 对宋朝来说“澶渊之盟”则是一个屈辱妥协的和约,它是宋朝推行“守内虚外”政策的副产品。不过,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却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