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27449

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47725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2月
    2024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2月质量检测(一模)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观 人类发展的长河在荒漠上流经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当人类社会有了文字、城市、复杂的社会分工、国家和典章制度,便是文明社会。今天,除了极少数在非洲和南美洲原始森林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全球各国各地都已是文明社会。然而各国、各地区乃至在一国或一地区内的不同族群,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亦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制、宗教、语言、习俗和艺术风格。①这便是一国之内或一个文明之内地区间或族群间的不同文化。因此,“文明”可作为泛称,而相对于中国文明而言,在中国的领土范围内存在的地方文明,便被称为地方文化。 文化的产生要早于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的。文明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它往往是跨种族的、跨地域的,而文化概念则一般是指某一个族群、某一个区域或者某些社群的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不仅族群之间、国家之间有别,即使一国之内,不同的区域也不尽相同。文化只有差异和不同,没有高低和贵贱,都应该受到相同的尊重。所谓文明,应该是人类思想、知识、观念进步的结果,就像科学一样,不管是谁发明的,他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文明指的是一个文化实体,而不是政治实体。中国文明,实指中华文明,即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中国”这个广大地区所孕育出的泛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核心政权所统治的具体范围经历了多次变迁,但中华文明的覆盖范围都超越了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所管辖的领土。不过,因今天对文化与社会的论述往往都以国家这个政治单位为基础,所以我们亦务实地采用了中国文明一词,以避免产生政治上的误解。实际上,东亚与东南亚不少国家的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当然,它们亦各有特色,是以可视为中华文明下的不同文化,或中华文明的次生文明。 与西方文明(指自古希腊开始的海洋文明)相比,中国文明或传统文化不像西方文明那样强调竞争。正如上文所说,西方学者基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验,强调了文明的发展必涉及对其他文明的侵略,甚至消灭其他文明,或被其他文明灭亡,世界历史对他们来说就是文明之间一连串你死找活的丛林式竞争。②这就是“文明冲突”与“文明衰落”概念背后的逻辑。 反观中国、中华文明在处理与外国或边境民族的关系时,一直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历代中央政权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控制竞争、弱化竞争,以创造一个互通贸易、文化的友好关系。这便是《论语》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如现代学者王蒙所言。中国传统注重美善甚于注重真。注重美与善,也就是要让大家舒服,尽量减少矛盾,做到皆大欢喜。 中国文明包含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但在质及用方面有明显的中华民族特色。即强调道德观,追求善、美、和谐、互相尊重,以及主动地向落后的文化进行以美、善(和谐、大同)为目的的教化。在夏、商、周三代,这个趋于成熟的文明明显地向周边扩展。与当时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一样,中国文明的繁华和高度发展让周边游牧民族仰慕,但当草原因气候变化而资源枯竭时,古代中原政权又成为游牧民族入侵与掠夺的对象。中原政权的处理办法往往是通过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