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36026

1.3《庖丁解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364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治大国如烹小鲜,解牛为喻谈养生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读全文,掌握庖丁解牛的过程。 2. 品味语言,理解庖丁所讲的道理。 3. 知人论世,体悟庄子的养生之道。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掌握庖丁解牛的过程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庖丁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他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烹小鲜”本指煮小鱼,有烧菜经验的人都知道,烧鱼不能像烧肉一样随意搅动,否则鱼就全烂了;而且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否则破坏了鱼的鲜味;也不能缺位,否则难掩盖鱼的腥味。总之,要小心谨慎,掌握火候。后来人们把“烹小鲜”引申为烧菜。 无论将“小鲜”解释为“小鱼”还是“美味菜肴”,都是以烹饪比喻治国。“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调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烧鱼先要懂鱼,即要了解治理对象的特点与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中有法;第二,治理的过程中谨慎小心,不能轻举妄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庖丁解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导入设计二】 庄子典故知多少 明确:庄周梦蝶,知鱼之乐,自由之龟,视权贵如腐鼠,无用之用,匠石运斤,鲁王养鸟,鼓盆而歌,望洋兴叹,死亦可乐...... 名人评价: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是一段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中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3.题目解读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4.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中引出养生之道。 (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砉然向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