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68988

二《灯》教案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09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模块,基础,语文,中职,高教
  • cover
灯 巴金 【教学目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 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初中学过的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是不是就是赞颂那种极一般却又不平凡的树———白杨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还讴歌了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北方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某种相似的思想感情和一种深远涵义的写作技法,我们称为———象征〔以物寓情〕〔板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巴金写的散文(灯)也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大家在阅读时肯定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意。 二、作家作品 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生于1904年,原名李芾甘,是四川成都人。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家)、(春)、(秋)统称为“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统称为爱情三部曲。 50年前的巴金是个什么样子呢?通过这篇散文,我们将了解中年时期的巴金在民族危亡时刻心灵的呼声,感受他那载着历史重负的脉搏的跳动。 三、写作背景 课题“灯〞是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处在黑暗中,人们自然会想到灯。如果情况特别,人们会更加迫切地需要灯,譬如合家欢宴,突然断电,其心情之迫切是可想而知的了。巴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处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课本的预习提示对此有介绍。 巴金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呢?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怎样?〔教师打算本文的时代背景材料,见教参附文〕 从这些背景材料中我们了解:在当时的白色恐惧环境下,作者的信念是无比坚决的,他坚信———正义的最后胜利,坚信抗日战挣的最后胜利。这就不难看出,本文通过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对人民抗日力量的坚决信心。既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那么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用“高举信念的旗帜〞?作者选用“灯〞作标题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而“灯〞这个具体的形象又是怎样把那种思想感情贯穿起来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四、课文分析 1.(学生朗读1-3段)灯是全文描写的中心,那么文章一开始作者有没有直接写到灯? 明确:文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到灯,而是从噩梦中惊醒写起,感到窒闷,便到廊上呼吸寒夜的空气,文章一开始便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气氛———非常压抑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最渴望的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温暖和光明,那么下面这一段是不是由此而写到了灯呢? 2.(教师朗读第二段)这一段先写的是夜的漆黑一片,作者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来写的〔比喻〕?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多么浓重的夜啊!)接着写马路显现出来了,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一切的?———浪花似的浮起来〞,比喻〕 再写夜色逐渐减淡,分辩出山了,分辩出屋了,接着连菜园也分辩出来了。“山〞比“屋〞、“菜园〞要远,为什么会先分辩出远处的“山〞,而不是近旁的“菜园〞和“屋〞呢?〔这种细腻而又有层次的描写,是非常符合人们骤入黑夜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是另一个具体事物———灯光的力量。所以作者在第三段便把描写对象“灯〞引了出来——— 3.(教师朗读第三段)正是这平房里的灯光扫淡了黑暗的颜色,所以作者才能够逐渐看清周围的景象。这段里面,哪一个词语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扫淡〕为什么?———扫〞字,显示了灯光的力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