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94301

26.《六国论》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254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拓展,语文,中职,高教,学年,2024
  • cover
章节 名称 第五单元 课题 六国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能力目标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情感目标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2、它的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辅助 手段 PPT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 师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新课 这是一篇史论,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吸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单纯评论史实,而是采用借古讽今之方法。 二 作家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庆历七年,他27岁,因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明白晓畅,议论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苏洵与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佑集》。 三、背景介绍 北宋建国以后,契丹和西夏两个国家,不断进犯北宋边境,杀人掠货,西、北边犯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契丹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王朝一直采用屈辱求和的政策。到了苏洵生活的时代,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和西夏交纳岁币、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现实,苏洵深感忧虑,写下了这篇《六国论》,借此讽劝当朝皇帝要以历史上的六国灭亡故事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体裁知识 论,是一种文体。古人言:“论者,议也。”古人就论文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史论主要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善恶和历史事件的是非,而政论主要是针对当世的时政发表看法和主张。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的史实: 公元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公元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公元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赵、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六、重点词语释义 一词多义 以: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介词)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3.举以予人 ( 把) 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省略句:举以之予人4.以地事秦 ( 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连词)7、洎牧以谗诛(由于,因为)8、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转折)5.二败而三胜(并列)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 然: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然后:这样以后。 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1.以地事秦 (动词,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