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02567

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12.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日期:2024-05-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7次 大小:16903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预习,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2.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过程: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7.进入新时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做法: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伍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2.措施及意义: (1)政治上: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 措施: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上: 措施: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意义:这些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政策上: 措施: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如修建青藏铁路等;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意义: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 ) A.经济发展 B.文化遗产保护 C.科技创新 D.新闻舆论宣传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可知是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