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04159

第24课 《唐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2254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4课,唐诗,三首,教案,统编,语文
  • cover
24 《唐诗》三首 设计说明 该课的三首诗均是唐人所作的古体诗。《石壕吏》是“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通过讲述安史之乱中石壕村一户人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杜甫晚年,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抒发了他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卖炭翁》通过写卖炭老人惨遭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从内容上看,这三首诗都属于叙事诗,描写简练传神;从情感上看,三者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和白居易的生平经历与三首古诗的创作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与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掌握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品内涵,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歌诗合为事而作”,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社会现实和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朗读、默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查找资料,提前了解诗人的身世、思想。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阅读他的诗作,从底层人物的悲辛中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老妪(yù) 幽咽(yè) 石壕吏(lì) 逾(yú)墙走 邺(yè)城戍(shù) 2.文学常识。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杜甫在此背景下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甚广。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指导学生吟读诗歌,感知音韵美。 1.播放视频朗读。 2.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提示】杜甫“天明登前———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 (一)学生自由朗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全班齐读或个人范读,读出语气,读准停顿。 (二)译读,感知意蕴美。 1.小组讨论,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诗歌。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