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04726

重难点04宋元明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成熟(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5次 大小:7804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考,重难点,新高考,专练,难点,重点
  • cover
重难点04宋元明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成熟 目录 核心知识脉络图详览 命题点与易错点解读 常考重难点概念突破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 1.三省六部提高效率减少失误,二府三司制约相权效率低下 解读:一般唐制代表古代行政制度的巅峰,所以考察相对积极的作用。唐往后多考察僵化和不足。 2.宋制的理性精神:宰枢互兼有利于提高效率,职事分离有利于集中事权 解读:宋代制度问题多多,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宰枢互兼是个特殊现象,职事分离则是宋代常制。 3.架空相权、制约相权、分割相权都会强化专制 解读:这里所指的是中朝的设立、监察权的扩大、三省和二府三司的建立。 4.城市化发展两大表现:突破时空,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完善 解读:突破市坊限制和时间限制,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就有。城市职能完善是人们进城的重要原因。 5.经济重心南移先是农业发展后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但没有改变政治重心。 解读:政治中心固定在靠近北方的位置,是外来军事压力决定的,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内部生存压力决定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而文化中心则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起移动到了南方。 6.交子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客观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读:交子是民间货币,便钱才是官方发行的。交子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铜钱匮乏,铁钱笨重,人们需要临时性替代物品。所以纸币的出现,并不能推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7.汉代儒学是外儒内法兼采百家,侧重管理国家(民本———君本);宋代理学是三教合一、侧重约束社会,两者都是适应统治需要的产物 解读:董仲舒侧重提供治国手段,朱熹更强调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两人合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也使得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固化 8.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依然是正统思想;佛道兴起既适应统治者稳定社会需要,又符合民众寻求慰藉心理 解读:三教合一儒学失去的是独尊地位。佛道兴起是中国社会诉求的反映,也有佛教本土化的努力。 9.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 解读:理学本质上是希望每个人都活的像圣人那样,这有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也给中国人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 10.风俗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文人画受理学发展的影响。 解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带来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包括了风俗画、小说散曲、杂耍等等。理学发展则带来了道德标准的泛化影响,书法、诗词、绘画、服饰等等方面注重表达情操高洁、实现道德教化目的,都是理学影响的产物。 11.世族是血缘世袭,士族是能力世袭,乡绅利于地方管理 解读:血缘世袭是宗法制影响,能力世袭是科举制影响,乡绅是“国权不下县”的产物 12.汉州、唐道、宋路、明巡抚,都是监察转行政的代表。 解读:监察区变成行政区的主要原因是监察权本来就具有特殊性,又长期固定在一个地区,容易尾大不掉。解决的办法是保持地方监察的同时加强流动监察。 13.监察制度特点:位卑权重、相对独立、服务皇权 解读:古代监察的首要目的不是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是巩固统治,保证官员忠诚。所以监察往往随皇帝心意办事,随意性较大。 14.中朝内阁军机处,三省合一剩中书,权力再大都是皇权畸形强化的表现(后宫、宦官、外戚同);明太祖废丞相,皇相矛盾消失;内阁、军机处权重职轻都只是皇帝助手。 解读:有绝对的权力中心,就会有权力依附者,对依附者的不信任又会导致新机构的诞生,利用不同依附者的权力斗争来维护皇权稳定是专制者的惯用手段。废除丞相,只是使得名义上的皇相矛盾消失,皇帝和官僚集团的矛盾依然存在。 15.阻碍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根源是经济结构畸形(自然经济高度强化),而非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解读:自然经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