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13085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1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467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物理,八年级,下册,10.3.1,物体
  • cover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和密度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浮力的基础知识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探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了解浮力的应用。其中用到前面学习的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较好地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共分两课时完成。本节为第一课时,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涉及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等。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相关知识。本节所需要的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从心理上看,本节课面向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其所好,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未知知识及方法: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沉,轻的物体就会上浮。来自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潜概念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困难。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力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浮力问题。 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浮与沉现象。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 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知识回顾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          ,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及推导: F浮=    =    =    。 3.物体漂浮时,由        得: F浮    G物。 4.物体沉底时,由        得: F浮+F支    G物。   学生填写学案,回忆知识。   回顾本节课需要用的公式及力和运动的关系,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导入新课   观看潜水艇在海水中上浮和下沉,提出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学生观看并思考物体受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继续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思考问题。 环节三:新课教学 1.物体重力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探究一: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实验设计】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 【进行实验】 【探究结论】(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2)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 F浮G物时,物体上浮。 学生实验: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学生画受力分析图: 学会用实验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解决归纳浮力问题。 结合力和运动的关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的分析。 在分析中,注重画受力分析示意图,养成做浮力题及做力学题先分析画图的良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