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你读过最豪壮的爱国诗句是什么? 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每当异族入侵之时,生灵涂炭之际,总会有英雄拍案而起,“捐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我们景仰英雄,歌颂英雄。两千多年前,屈原就用饱蘸血泪之笔,为荆楚大地上的英雄们献上了一曲祭歌《国殇》! 殇:夭折或在外而死。 解 题 国殇,是死于国事,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知人论世 《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第十首,是一首追悼和礼赞为国损躯的楚国将士的挽歌。当时,楚国始终面临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起,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结果都是秦胜楚败。据现存史料统计,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战死疆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知人论世 《国殇》不仅是一首挽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赞歌。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域失地,牺牲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敌国的侵略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而更直接的原因,则归功于诗人屈原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在政治上推崇“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yǐnɡ)都。屈原悲愤难捱,投身沉汨(mì)罗江。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得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的将士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悲切的哀悼和同情。 知人论世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自2008年,“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等。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知人论世 “楚辞” 一、诗歌体裁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有浓厚的楚国地域文化色彩。楚辞的感情热烈奔放,充满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幅幅瑰丽的图景,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富有浪漫主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