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21021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172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2024,学年,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 cover
《古诗三首》(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会写“侯”“栖”“鸦”3个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知诗歌大意。 (三)抓住诗中的词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风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体会作者在不同节日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节日风俗。 四、教学过程 (一)总览古诗,明确主题 1.谈话导入。 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在这个有意义的节日里你会做什么? 2.揭题。 古代的诗人也喜欢用文字记录这些节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 3.读诗题,想想这三首诗分别在写什么内容。(明确三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或是民间传说有关,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传说) 4.补充课题。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寒食》与《十五夜望月》这两首描写寒食节与中秋节的古诗。(板书两首诗的题目) (二)交流预学,知悉节日 1.理解“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相机板书:中秋节) 2.了解“寒食”。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寒食节的资料。(相机板书:寒食节) (2)播放微课。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民间传说中寒食节常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寒食熄灭冬季旧火,清明重新取火,意在获得一年新的生命力。唐代常在清明时节取柳树之火,皇帝会把最早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人 1.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 (2)检查朗读,重点正音:韩翃(hóng);御柳斜(xiá)(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斜”与末句“轻烟散入五侯家”的“家”押韵);树栖(qī)鸦。 (3)回顾读法,教师范读。(七言绝句朗读遵从“前四后三”停顿的规律) (4)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2.了解诗人。 (1)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寒食》被 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 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2)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世称王司马。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3.结合注释,解词连句,知晓古诗大意。 (四)比较读诗,感受风俗 1.学习活动。 自由读诗,画出两首诗中写到节日风俗的诗句。 2.学习《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关注“传蜡烛”。传赐新火,把春季新火送到豪门权贵家中。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记载皇帝“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相机板书:传赐新火) (2)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寒食节普天下禁火,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烛火) (3)用自己的观点阐述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 ①预设一:是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作者想要赞颂皇恩浩荡。 ②预设二:皇帝给亲信传火,老百姓却被要求禁火,是对封建特权的讽刺,类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小结。本诗主题自古没有定论,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多元解读。 (5)想象画面,齐读古诗。 3.学习《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关注“月亮”。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多情的,中秋节人人争相望月,月亮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相机板书:望月怀人) (2)回顾带有“月亮”这一意象的诗句。 (3)聚焦“落”字,感受文字魅力。 ①引导思考。《全唐诗》收录本诗时将“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②在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