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28448

第十课《我为班级做点事》课件+教案+素材-【教科版】心理健康一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25 科目: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283110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十,一年级,心理健康,教科,素材,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我为班级做点事 教材分析 本主题属于小学低年级自我与人格板块的内容,旨在培养一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中社会自我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应“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本课体现了这一教育内容,同时还可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了解社会常识和生活规范的作用。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本主题引导学生感知个人与同学、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感知班集体的存在,明确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促使他们更好地形成积极乐观的自我角色,成为班集体中受欢迎的一员。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对学校情境中他人角色的认同,加深对班级的喜爱和认同。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班集体的存在,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 情感目标:感受大家一起努力为一个目标做事“人多力量大”的欣喜,初步养成爱班级的情感。 行为目标:尝试为班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班级的喜爱和认同。 教学方法:本课旨在旨在通过找家人、故事分析、分享好事等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从实际出发为班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故事、爱心卡纸若干、班级树、奖状 教学过程 一、手操吸引,游戏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手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找家人”的游戏学生感受到找到家的感受,没有家的孤单害怕,为本节课班级认同感设下铺垫。 引导语: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进行《切土豆》的手操,请大家一起动起来。(播放《切土豆》手操) 师生齐做手操。 教师导入:大家的手操做的又准又快,看来大家这节课课的状态不错,让我们保持好良好的状态开始我们这节课吧!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找家人。 游戏名称:找家人 游戏规则: 老师说:找家人! 同学们问:几人成家? 老师道:五人成家。 五位同学需快速手拉手在一起表示找到了家人。 教师随机说出家园人数:两人成家、三人成家、四人成家......十人成家。学生快速反应。 问题:游戏过程中你找到家人了吗?找到家人时你是什么感受?找不到家人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分享感受:找到了家人的时候很开心,找不到家人的时候会觉得害怕、孤单。 教师导入:是的,家给我们安全感,跟家人在一起我们会开心快乐,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它敞开怀抱接纳每一位同学,同时,我们也在为这个大家庭做了很多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去讨论我们为这个家庭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齐读课题:我为班级做点事。(齐读课题) 二、故事思考,理解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班级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无论缺了谁,班级都不会完整。 引导语:班级与我们每个同学的关系都很密切,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想一想,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 师生齐读故事。 问题:从故事中你感悟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缺了任何一块木板,水都装不满,甚至会漏水。 教师追问:如果少了一个木板,这个桶会怎么样? 学生:装不了水,没有用处。 教师小结:是的,我们的班级就像一只大水桶,每位同学则是这只水桶中一块木板,无论缺了哪位同学,我们班级都会不完整。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很重要。 三、挖掘事迹,感悟力量 设计意图:学生回忆自己或者班级同学为为班级努力做过的事情及贡献,感悟到班级人多力量大,为班级共同努力的欣喜。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