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31406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含答案)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527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陕西省,汇编,答案,运用,语言文字,试卷
  • cover
语言文字运用Ⅱ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分) 19. 阐释思维,就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概念性解释或形象化描述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关于“实事求是”: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请以“不忘初心”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阐释思维;②主题突出,文意完整;③字数为50———80字(不含标点符号)。 初心”由“不忘”和“初心”组成,分别解释二者的意思,再联系现实,指出“不忘初心”的具体表现。 2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 虞常沦落为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 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 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 ① 。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②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③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选段中作者评论: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 陕西省渭南市咸林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科期末考试试题 七、语言表达(共1小题) 21. 筛选下面文段的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不超过45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