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45664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含答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675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汇编,答案,板块,论述,考试
  • cover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汇编:论述类板块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主张一切社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经验,知识的有效性不能脱离具体的经验基础,固有的中国传统知识和外来的西方现代知识不仅无法对西方冲击下的中国作出有效的解释,而且会误导中国的发展方向。在他看来,认识中国必须抛开书本,“从实求知”。“从实求知”要求研究者“一切要从已发生的事实为基础,观察和描述‘已然’。用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为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在事物发展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设想,然后通过思考,引发出‘或然’。最后以实践去检验其正确与否,经过历史的对证,得出‘果然’或‘不然’的结论”。在从实求知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进得去、出得来”。所谓“进得去”,意指研究者在获得对方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深入其生活世界,进而忠实、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可能获得的信息。所谓“出得来”,即指研究者对获得的真实信息应有自己的抽象概括或理论升华。在“进得去”与“出得来”的辩证统一中形成“知”。费孝通强调,从“实”求到的“知”必须回返到“实”之中,改善研究对象的生活处境和实际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从实求知”既是一个“实———知———实”循环往复的“科学环”,亦是增进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社会平等的动态过程。 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训练告诉费孝通,具有明确地理边界且自成系统的乡村社区是“从实求知”的理想入口。乡村社区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展开。静态的乡村社区研究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理想类型意义上对中国乡村社区进行分析,以《乡土中国》为代表;一种是对现实存在的具体乡村社区进行民族志书写,以《江村经济》为代表。《乡土中国》从人与地的关系着眼,分析了中国文明的发生逻辑和固有特色。该书指出,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是“静的文明”。农耕要求人与地紧密相依,而由此决定中国人必然生活在血缘与地缘高度重叠的村落之中。在以血缘为基础、地缘为边界的村落中,人际关系的差等有序和相互熟悉、生活心态的安土重迁和知足常乐与儒家文化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然而,这种维系中国人数千年生存的同构性因西方的冲击而面临瓦解的风险。《江村经济》着眼于这一风险,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一个乡村社区即开弦弓村的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西方文明冲击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从中见微知著地发现中国社会变迁的方向在于乡土工业的创造性和渐进性转化。 无论是《乡土中国》还是《江村经济》,皆非仅基于文献、文本和文字,而是从行走之中所观察到的社会生活来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形成和现实处境。对于遭遇西方冲击而被迫转型的中国而言,两种不同的文明逻辑在同一空间中持续接触、交锋、汇合所形成的社会实践无法用任何现成的理论加以解释。易言之,无论是来自前人的知识发现和理论建构,还是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理性认知,都需要在新的情境中加以检验,而不能默认其“放之四海而皆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费孝通一生行行重行行,持续跟踪乡村社区的动态变化,在不断重返与回溯中检验、反思、调整或修正既有的认识。开弦弓村是费孝通不断重返的乡村社区,在一定意义上,他近70年间的26次行访所留下的文字谱写出了一部具有“时间连续性”的乡土变迁史。这部历史呈现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大传统与小传统、农业与工业、定居与流动等多重关系的深刻变化,特别突出了农民在自主地参与或应对各种变化时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和生存智慧。 基于对中国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费孝通以乡村社区为起点,不断扩展调查的范围。费孝通的研究视域呈现出“农村———小城镇———中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