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阿拉伯帝国 一一 目录 CONTENTS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中古时期的日本 二 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了解日本古代社会概况; 课程标准 重点: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 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 难点: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 社会变化 1、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中古时期亚洲的发展进程。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培养对中古时期的亚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学习目标 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1.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2.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3. 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宰相、枢密院、财政部。 材料一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二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哈里发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收支 1.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1)鼎盛时期,政治稳定。 (2)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3)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四)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2.经济繁荣 (1)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2)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格达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四)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四)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3.文化上: (1)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2)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3)成就: ①文学:《一千零一夜》 ②建筑:建于705年的大马士革清真寺,被认为是中世纪建筑的奇迹。麦加与麦地那城的清真寺也都远近闻名。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四)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材料一 “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 材料二 帝国境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等,其文化传统各有特色 材料三 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 探究: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 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2. 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①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オ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②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