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一、基础梳理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重点突破 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开端) 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发展)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 写唐雎不辱使命,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结局)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有恩于安陵君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6.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7.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害怕,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 9.你如何评价本文出现的人物? 秦始皇:傲慢自大、盛气凌人、强悍残暴、狂妄无知、随机应变、阿谀奉承。 安陵君:敏于应对、善于言谈、绵里藏针、柔中带刚。 唐雎:有胆有识、英勇无畏、应对自如、为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10.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的要求遭到安陵君拒绝后,他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唐雎从容地说明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强敌,不辱使命。 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悦”“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悦”,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