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56641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1853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4届,高三一,三一
  • cover
绝密★启用前 2024届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 语文 姓名_____ 座位号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如要真正达到国史重建的目标,首先需要更新范式,为科技方法进入考古学形成的学科交叉提供问题导向。考古学的历史重建与文献历史有本质的区别,其研究材料的物质性决定了必须依赖自然科学手段的帮助,以提炼其中不可直观的隐形信息。而且,考古学与历史学相比,更加擅长探索环境、生业、技术、人口和社会复杂化的长时段发展。对于科技考古工作者,应当熟悉和掌握当代考古学的新范式和新理论,努力为解决各种考古学难题提供关键信息。所以,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应该是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以共同问题指导发掘、采集样本、选择分析方法,然后检验假设,构建理论模型并作出结论。 考古学擅长重建的并非历史文献的那种政治史和编年史,而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将自己组织起来,从原始游群向国家和文明社会发展的整体史。在进入历史时期之后,考古学仍然能够提供文献记载所没有的环境、人口、经济、贸易、族属等方面的背景信息。就研究人类的过去而言.考古学是历史学的一部分。而且,这门学科是人类历史99%以上时间长度唯一的信息来源。由于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文化,所以它的分析方法更像自然科学,需要收集证据,做实验,提出假设,用更多的材料来检验假设,然后构建一种模式来作结论。然而,这种结论性综述或历史重建必须以人文学科的语言来表述,以重现古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在科技手段日益渗透到考古学各个领域之时,我们必须同步增强理论指导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对于考古学家和科技专家同等重要。就目前我国考古学的现状而言,迫切需要在问题意识上取得一致。比如,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和同位素分析原来是在文化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操作路径,用来探讨史前期人地关系的变迁。因此,我国田野考古工作者应该重视物质文化的功能分析,超越器物分类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